值得关注的是,该机器人采用“纯电机驱动”方案,虽在瞬时爆发力上不占优,但凭借低能耗和持久性脱颖而出。相比之下,其他参赛队伍尝试了肌腱驱动、气动驱动等技术路线,但稳定性稍逊。
赛博跑姿大赏:摔倒起立、负重前行与AI问诊
赛事另一大亮点是机器人千姿百态的“赛博跑姿”。例如:
宇树G1:虽未夺冠,但其在赛前展示的“躺平后一秒原地起立”技能引发围观,该机器人曾在测试中展现石块路、斜坡等复杂地形的奔跑能力。
亦马当先队BoosterTI:身高仅1.2米,却能以灵巧姿态应对弯道,摔倒后快速调整。
轩辕机器人:重达88公斤,手臂负载20公斤,内置AI问诊系统,途中甚至为观众提供健康咨询。
技术博弈:算法路线分化
参赛机器人的算法策略截然不同。例如,部分采用“强化学习”方案,根据环境实时优化步态;另一些则依赖“端到端学习”,通过传感器数据生成指令。天工队的成功印证了“算法与硬件协同优化”的重要性——其运动控制算法能动态调整关节力矩,减少能量损耗。
奖牌与意义:为机器人定制的荣耀
赛事奖牌设计别具匠心:融合芯片电路与城市纹理,还可变形为微型机器人模型。这一细节呼应了赛事的核心目标——推动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场景。正如马拉松格言“完赛即英雄”,所有参赛机器人均需通过泡桐大道坡道、南海子湿地碎石路等障碍,最终14台机器人成功完赛。
产业启示:中国机器人站上“第一梯队”
本次赛事背后是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迅猛发展。2024年全球行业融资超110亿元,中国占比近半;多地政府将人形机器人写入2025年重点工作,推动产业链升级。天工队的夺冠进一步证明,我国在电机驱动、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领域已跻身全球前列。
结语
机器人马拉松的诞生,不仅是科技的狂欢,更是对人类创造力的一次致敬。正如赛事中某位工程师所言:“今天它们跑过21公里,未来或许将走进千家万户。”在这场耐力与智能的较量中,中国机器人产业正以坚实的步伐,迈向“人机共融”的新时代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